日前,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启动会,正式宣布天津市跻身低碳城市试点之列。
近年来,天津市围绕构建高端产业、自主创新和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为此次入选试点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为方向,推动产业向低碳转型。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耗能产业,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了能耗的摊薄效应。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形成了电子信息、重装、重化等一批千亿级产业聚集区,搭建完善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集约效应。三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率先实行能评一票否决制,将上百个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挡在外边。同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以来,天津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9%,而同期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年均增长仅10%。
第二,加大节能降耗减排力度。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节能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法规政策,加强节能管理,推广节能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特别是在冶金、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快工业锅炉节能改造,推行余热余压发电,实施IGCC(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示范工程,显著提高了节约效益。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1%,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第三,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在全市范围开展“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盏”半导体照明等国家试点工程,广泛推广风、光互补新能源路灯系统;规划建设了5个风力发电场,其中大神堂风电场已开工建设。同时,积极发展废物末端处理资源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钢渣、碱渣、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已建和在建垃圾发电厂5个,全市一半以上的生活垃圾用来焚烧发电,年发电量达到1.9亿千瓦时。
第四,加大低碳经济载体建设力度。与新加坡合作建设了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中新生态城,与日本合作建设了低碳经济示范区。以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培育了“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五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了以循环、绿色、环保、集约为特色的滨海新区9大产业功能区和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和城市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建立了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所,打造了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交易平台。
第五,加大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结合城市建设和市容环境整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林木覆盖率从2000年的16%提高到目前的20%,城市绿化率达到38.5%,森林碳汇增加了260万吨。
下一步,天津市将按照国家要求,努力通过源头低碳化(主要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过程低碳化(主要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和末端低碳化(主要是倡导低碳消费,增强碳汇能力),全力打造以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为特征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这项工作。
1、抓规划引导。成立“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好“十二五”低碳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好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
2、抓政策扶持。用好用足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的科技、产业、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和措施。
3、抓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软件和高端信息制造等低碳产业,构建延伸高端产业链条,减少粗加工、初加工。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知识产业,生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碳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费依赖。同时,推进热电联产、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步伐。
4、抓项目实施。加快实施蔡家堡风电场、塘沽风电场、东疆保税港区风电场等一批低碳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组织实施一批低碳城市建设基础研究项目、低碳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5、抓节能减排。工业要继续抓好冶金、电力、石油和化工4大重点领域、20户“千家企业”的节能管理、节能新技术推广;建筑领域要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交通领域要重点抓好新能源汽车推广、汽车和船舶节油,鼓励倡导低碳出行。同时,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