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刘滨疆是提出“物理农业”的**人,似乎有点牵强,但如果说他是**早着手研究物理农业技术的人,倒真有那么点意思。毕竟,把高中时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他就用了30多年的时间。如今,他还打算“跨专业”发展,把物理农业应用到净化PM2.5上,目前该技术已经成熟。
PM2.5空气净化器研发成功
在采访过程中,刘滨疆不时接到谈合作的电话,他**近提出了将“空间电场”应用到净化PM2.5的大胆假设。“‘空间电场’**小能吸附直径为0.02微米的颗粒,那么吸收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也不是问题。 ”他表示,具体说来,就是通过“空间电场”放出正电荷附着在颗粒物上,静电场给它一个力,进而产生定向吸附。
此外他表示,这套系统应该和植物进行有机结合,植物“带电”后既可以清除PM2.5也可以吸收PM2.5,同时放出微量的臭氧、氧化氮等起到杀菌作用的气体。
据介绍,运用该原理的家用PM2.5空气净化器已经研发成功,尚待投入生产。“物理农业的应用面很广,可以用于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同样可以应用于社会建设。”据介绍,目前已有其他城市的环保组织向其提出建设“静电树”的想法,即通过“空间电场”较大范围地将雾霾和PM2.5都吸附到物品上,转化为可视的脏东西,起到警示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空间电场”让颗粒听指挥
1989年,工作于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的他正式开始对空间电场的研究,在2004年12月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大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工作时,他已经研发出一套完善的技术。
在市农机推广站的实验室里,刘滨疆为记者演示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往模拟温室里投入一种农村常用的驱虫药品,透明温室顿时被烟雾笼罩,而打开“空间电场”系统后,烟尘迅速涌向土地和棚膜,1分钟左右,棚内场景又恢复清晰。
据刘滨疆介绍,通过绝缘子挂在温室棚顶的电极线为正极,植株和地面以及墙壁、棚梁等接地设施为负极,当电极线带有高电压时,空间电场就在正负极之间的空间中产生了,利用这个空间电场能够极其有效地消除雾气、空气微生物等微颗粒,能够彻底消除及断绝病菌的传播途径。
数字
空间电场设备每年为本市农民增收近十亿
刘滨疆告诉记者,导致农业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病虫害,而驱虫并不一定需要化肥,他接下来展示的静电灭虫灯以及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就通过电流消灭了飞翔类害虫以及藏匿于土壤中的害虫。
实验室内这款黄色的驱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将其引诱至附近,再被静电紧紧黏住致死。该设备对苍蝇、蚊子、蚜虫、白粉虱、斑潜蝇、蓟马以及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害虫都有很好的灭杀效果。
“杀菌剂、杀虫剂的费用占农药费用中的70%至80%之间。空间电场应用后,又把杀菌剂的费用砍掉70%,这样使用农药的费用降低了一半多。 ”
据介绍,目前本市已有200多套空间电场设备,每年可为本市农民增收8亿至10亿元。
此外,他表示,为了让更多农民从物理农业中受益,他已经编写完物理农业相关书籍,这将是全国**本系统介绍物理农业的书籍。
人物素描
科学怪人四岁“种馒头”
刘滨疆的成长环境与农业生产多少有点联系,父母都是农业大学的老师,但真正勾起他兴趣的还是一次“种馒头”的经历。 “我小时候觉得馒头特别好吃,在四岁的时候,我问我家人,馒头是怎么出来的,他们说是种出来的,我就拿了个面团放在地里,天天浇水,指望着发芽。 ”多年后,他才了解到,种出来的是麦子,磨出来面才能做成馒头。虽然馒头没有“发芽”,刘滨疆对农业的兴趣却开始萌芽。
刘滨疆表示,他干得与农业有关的“怪”事儿不少,尝过尿素,还给植物通过电,但这一切都为他日后对物理农业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年年初,在由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主办“大地之子-2013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人物颁奖典礼”上,他被评为年度**农业科技人物,有的媒体称其为“科学怪人”。
多知道点
什么是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是将电、磁、声、光等物理学知识和高新技术通过特定方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先进手段,具有节能、安全等特点,可以大大减轻化学农药、化肥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并达到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的目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物理农业有何优点?
应用物理农业装备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农作物增产幅度大,应用物理农业技术可普遍提高产量20%以上。
二是促进早熟效果明显,农作物普遍提早成熟一周左右,与常规生产的农产品形成时间差,在价格上也具有优势。
三是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多种营养成分含量提高,口感好,保鲜期长。
四是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对以往即使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控效果也不理想的疫病等难题有显著的防控效果。
五是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高、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弊端,是绿色、环保、健康的新型农业技术,顺应了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半岛晨报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