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搏击生活的想法,但真正有勇气去做,并最终获得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关于自己的事业,王安生有个明确的设想,是建一座跨海大桥,一座可以将国内外的高新技术、资金真正地嫁接在一起,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技术国产化的跨海大桥,从而创造出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安生,1989年,取得日本政府奖学金,前往国立鸟取大学留学,并于1995年获得生物资源科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日本大阪的soft99工作。1997年,回国创业,进入中关村创业园,并于当年成立了北京悟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1998年,创建北京保时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2002年,创建北京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
在中关村的创业者中,新宇阳公司总裁王安生算得上是个资深名人。早然而,王安生10年的创业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到了今天,他也不得不承认,作中日技术交流使者的梦想还远没有实现。“我的名声大于效益。”王安生笑着说。
1959年,王安生生于辽宁鞍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因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有机会前往日本国立鸟取大学深造。王安生这样回忆他在鸟取大学的生活:那时候国内大学条件太差,来到日本一下子能干好多事情,我连场电影都舍不得看,把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
1995年,王安生拿到了生物资源科学博士学位,留在大阪一家相当有实力的汽车美容产品公司——soft99工作。在soft99一年多,他开发了8种专利产品,并在进入公司仅仅半年之后就成为它的中国公司总经理。然而,王安生知道,这终究不是他的人生舞台,他的舞台还是在中国。于是,他回国了。
“我的打算是把在日本接触的新技术带回国内,通过引进、转化和再创新实现技术的国产化,并实现民生与效益两方面价值的提升。”王安生说。
不过,跨国技术大桥建起来不容易。
遭遇技术欺诈
2002年春天,王安生来到日本一家公司考察“永井式面状发热体”项目。看到对方现场展示的实验效果后,他异常欣喜:如果将该技术引入国内,不但能为居民供暖提供新的解决方式,还能在管道伴热和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必将带来可观的回报。但他随后提出要参观制造设备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理由是鉴于其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没有自行研制设备,而是委托“大日本精化”来制造高分子导电涂料。对此,王安生并没有起疑心,而是很快就以300万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该项专利。
后来,王安生解释说:“在日本那么多年,我深深了解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和诚信程度,因此才在没有看到项目核心内容的情况下就把钱撒出去了。”然而,这一次日本人耍了滑头。当拿着配方一头扎进实验室后,王安生发现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他又多次前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处国家重点高分子实验室,得到的仍是一次次的失败。终于他认识到专利是假的!这是一个晴天霹雳。
怎么办?王安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中。“说实话,当时可以用法律手段和日本人较一较劲,但是我是学高分子的,出了这样的事情,丢人啊。”于是,王安生决定“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自己将此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来开发,用以弥补过去的轻信和疏忽。
背着家人和投资方,王安生开始了技术研发之路。“6个月时间里,谁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妻子看到我每天都很疲惫就很奇怪:项目不是进行得很顺利吗,怎么累成这样?”王安生没有解释过,只是继续赶工,终于自行开发出电热膜所需的功能性高分子电热材料。不过,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日本专利出售方还一直纠缠不休,这逼迫王安生不得不在董事会上公布“专利有假”。
面对这样的状况,日方股东无法容忍,也无法相信自己人的“技术欺诈”行为,专程将合成所需的所有原材料从日本运抵北京进行技术鉴定。“为了确保技术提供方不再有任何借口,我们坚决不向其提供任何材料。”结果证明了王安生的说法。日本方面不得不签字确认。“真是解气!”王安生这样回忆当时的感觉。
事业尚未成功
目前,新宇阳已经开发的技术在电热地采暖、管道保温和伴热等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多次荣获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和科技发明奖。
王安生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技术本身的特性和机理:“电热膜”在日本被称为“面状发热体”,是有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在中国出现的同样被称为“电热膜”的一项顶棚采暖技术。“新宇阳的技术在技术本身和应用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王安生介绍说,新宇阳是国内第一家将电热膜用于地板供暖的厂家。
他指着墙上的一块电热膜说:“这块电热膜已经不间断通电长达4年,通过我们的长期检测,功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日平均通电8小时的家庭供暖至少可以稳定运行10年以上。”
从1997年回国创业时的50万注册资金,到今天拥有几千万资产、3家子公司,在很多人看来,王安生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王安生自己并不这么看。仍然执著于梦想的他还是希望做中日技术交流的桥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安生说,他的事业还远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