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九正建材网

订阅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九正建材网 > 业界人物 > 马岩松

马岩松

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 J.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包括曾在2002年引起国内外建筑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

主持人:马老师,我想问一下在您不长的设计生涯中,毕竟您很年轻,在中国的设计领域里面,您的设计风格有没有比较大的阶段性变化?如果有的话,那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您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那成为父亲以后,您的设计建筑风格有没有能够把这些元素也得到体现?

现实的障碍其实是一种营养

马岩松:其实,在另外一个时尚采访中,就问我你有小孩以后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我说我觉得我有用了,有人需要你,你得干这干那了,你必须得为他做一些事。让自己觉得自己有用,有时候还是感觉挺好的,这可能也是人的一种想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吧,也想去付出。小孩找你玩,你会想着他怎么找我不找别人呢?但是有这个感觉之前我也开始做建筑了,当时是年轻的学生,刚出道,那时候想的就是自己的一个表达。那也是另一种自我价值的表现,我就是想要这样一个东西,其实建筑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但是我就有理由说我不关心那些人的利益,我只代表一部分人,比如我就代表老百姓,比如我在这儿要设计,我把天安门做了一个规划,我说这个将来就应该是森林公园,我也不管政客愿不愿意,开发商或者别人怎么样之类,这些都不管,我就会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回国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在国外的时候比较概念化。到了国内以后就开始遇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也就是现实,这些现实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种营养。我觉得有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你说他画的怎么样,做的怎么样不知道,但是跟中国当代的社会和城市问题都很紧密,他们的作品都是和生活很紧密相关的,所以他们作品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很独特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建筑也应该是这样,而不是我学习了什么东西直接拿到这儿去设计一个东西。

每一个作品代表着很多人的梦想

设身处在中国这种状态,我要跟不同的政府部门打交道,要跟开发商打交道,要跟整个媒体环境打交道,这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环境很独特。从这个环境里我慢慢找到一种策略来让自己的作品从观念上是回应这些问题的,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转变的时间,这个时间大概就是我回国两年以后。在这两年之前也是做了两年无数的竞赛,很奇怪,做了一百个竞赛两年内没有中的,或者中了不盖。我不认为是因为作品技术上不可行,我觉得是观念上不可行,是一个人跟人之间交流的问题。但是两年以后是一个大转变,我的思想有转变,大环境也改变了。所以最近两年我的作品不做竞赛,全是政府来邀请,开发商来邀请,我说“对不起我们没有时间做”是这样的。到后来所谓这种责任感,也是当你有了机会你才会有这种想法。之前为了这些机会,你会去斗争。但是当你有了很多机会的时候,当一个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跟着国家大的转变在转变的时候,它突然来找你设计一个超高层,这个超高层是中国建筑师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中国上海、香港的超高层的重要项目都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他突然把这个机会交到你手上,一个没有经验的国产设计师手上,他说我知道你在国际上得了奖,所以我想试试你。他把这种风险放在自己身上,想跟中国的设计师一起成长,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责任。我们现在的工作可以说跟两年前,跟四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觉得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实际上是代表着很多人的梦想,这些人是不同的阶层:有年轻一代的政府,有新国企的掌权人,有私企的房地产商。他们这些人的梦想是不一样的,但是总的来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很有野心很有梦想,他们想实现一些东西。我觉得我特别庆幸,两年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国家成长的一部分,你自己会不停地感受这些变化的呈现,这样一个潮流中的一份责任,其实是一直在改变。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5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