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九正建材网

新闻资讯

订阅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九正建材网 > 企业动态 > 钢来钢往“钢铁研究院”为您全面解读供应链金融

钢来钢往“钢铁研究院”为您全面解读供应链金融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21-05-25 10:27:53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为帮助钢材产业从业人员了解更多供应链金融相关知识,钢来钢往“钢铁研究院”新一期的直播节目邀请到了供应链金融行业专家金冠宇,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市场规模、行业政策及其发展现状等方面为大家做详细的解读与分享。

为帮助钢材产业从业人员了解更多供应链金融相关知识,钢来钢往“钢铁研究院”新一期的直播节目邀请到了供应链金融行业专家金冠宇,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市场规模、行业政策及其发展现状等方面为大家做详细的解读与分享。特邀嘉宾金冠宇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学,先后就职于路易达孚、金银岛等公司,负责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编写过电子商务推进联盟供应链金融优秀案例,对于大宗商品现货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有着深刻理解,对煤炭、钢铁、农产品及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及风险控制有深入的研究与长期实践。

202105250938586763.jpeg

金冠宇老师首 先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即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联合供应链中的各类主体及外部服务企业,共同实现快速响应链上企业的资金需求,zui终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

“我们现在所说的供应链金融其实大多是一种线上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它是基于我们传统的预付、应收、仓单质押等业务,做成数字化、线上化的产品,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降本增效,达到价值zui大化。”

接着,金老师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供应链金融有事件驱动、自偿性、闭合式运作、连续性四个特点。事件驱动不同于身份驱动,是以真实事件背景出发,通过判断整体运作情况来提供相关服务,包括企业的自身财务状况、管理水平、链上企业的交易历史情况等等;自偿性是基于真实贸易场景下所产生的确定性未来现金流,,金融机构给予借款企业短期融资,借款企业将销售收入作为短期融资的还款来源,并将借款企业的销售收入自动导回银行的特定账户中,进而归还借款;闭合式运作指的是注入的融通资金使用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跟据申请业务具体情况进行逐笔审核,资金链、物流运作需按照合同预定的模式流转;连续性是指驱动供应链金融的同类贸易行为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会持续发生。”

然后,金老师对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15.86 万亿,随着现有参与者及新加入者深度渗透市场,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19.19万亿规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万亿。

202105250938583896.png

从行业政策方面来看,2020年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这是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为供应链金融后续的规范、发展和创新奠定了政策框架和制度基础。

从市场参与主体来看,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主要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产业金融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物流仓储企业,以及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五大种类。目前,产业互联网平台占据主导地位,业务占比50%左右,金融机构业务占比25%左右,金融科技公司业务占比10%左右。

202105250938587739.jpeg

产业互联网平台在初期阶段自有资金及外部资金引入有限,因此会倾向于开展信用融资类业务以及部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如“票据贴现”业务。随着平台客户数量增加、交易规模的扩大、资金渠道的丰富,线下监管体系的逐步搭建完成,平台会逐步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至预付款融资及库存融资类产品。

zui后,金冠宇老师为大家分析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与线上化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区别。他表示,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会存在主体资质、交易真实性、资金监管、货物真实性以及票据/单证造假等问题。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平台嵌入贸易环节,线下物流监管这两种主要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目前,线上化的智慧供应链金融更倾向于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合约、电子仓单等技术来赋能,解决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控等问题。

202105250938589923.png

202105250938585772.png

更多精彩请搜索关注钢来钢往微信订阅号“黑金钢铁研究院”,点击菜单栏“直播回顾”收看例期回放视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